李家寨戏楼听秦声

2018-07-03 17:57:50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潼关县,素有关中的东大门之称,但其不仅仅是关防重镇,更是世外桃源。潼关现存多处古村寨城址,李家寨便是其中之一。...

李家寨城门  郭浩军 摄李家寨戏楼  刘嘉辉 摄

  潼关县,素有关中的东大门之称,但其不仅仅是关防重镇,更是世外桃源。潼关现存多处古村寨城址,李家寨便是其中之一。

  翻阅《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渭南卷·潼关文物》,可知李家寨距公路并不远。多方打听,我们沿“村村通”经太要镇行至李家寨附近,在公路边一条狭长的深巷中,城门赫然而立。

  李家寨城门始建于民国,东、北临街道,南为民宅。城门东西长6.1米,南北宽5米,后未经维修。门楼坐南面北,硬山二层砖木结构,通高约8米,东西宽约5.9米,进深4.43米。硬山顶,灰板瓦,灰陶花脊。券门高2.76米,宽2米,二层两侧山墙各开一门,屋面木基层及瓦件,脊饰残损严重,檐口滴水大部脱落。门楼外包青砖,基址条石浆砌,墙体略有收分。前檐墙门劵两侧有砖雕对联和题额,残损严重,无法辨识。后檐墙门劵上方亦有砖雕题额,仅可辨认“仁风”二字。距地表4米处有砖砌叠涩及花草纹砖雕,二层前檐左右对称开圆窗两扇,后檐开圆窗一扇。券门内东侧辟有砖券小洞,应为旧时打更人所用。城门以北18米处有一青砖照壁,高3.5米,宽5.66米,厚0.67米。李家寨城门为潼关县保存较完整的近现代硬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对研究潼关地区近代的居住环境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家寨城门以东约50米,还屹立着一座戏楼。据记载,戏楼建于民国,东、北皆邻民宅,南邻街道,西距公路约150米。戏楼东西宽10米,南北长11米。坐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面宽9.75米,进深7.75米,五架梁,平面形制比较完整,通面阔10.5米,通进深9.8米,灰板瓦,梁架结构基本完好。墙体部分为青砖、卵石夹土坯,内部隔扇上有生动彩绘。外檐斗拱的翘斫为雕刻精美的龙头和祥云。“八”字形墙面砖雕技艺精湛。舞台台口部分有外“八”字形砖雕墙壁,上雕有斗拱、雀替等纹样,室内有格子天花,内部当心间隔扇上有匾额书“可□观”三字,字高30厘米,其他隔扇上绘有花卉、人物等。台口部分有精美镂空木雕。李家寨戏楼曾经是桐峪镇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是秦人之秦腔发展的见证。

  秦腔起源于西周,成熟于秦。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代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的称汉调恍恍;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又名西安乱弹。站在李家寨戏楼前,仿似听见秦人之声,触到秦人之魂。

  关于李家寨,不论是城门或戏楼,也不论是祖训或秦腔,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与传承,因为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大千世界里未染铅华的象征。它们可以在岁月的风雨中屹立不倒,也可以在文明的进程中留住本真。(刘嘉辉)

编辑: 大苍

相关热词: 李家寨 戏楼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