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民盟西安市委主委戴宏科,民盟西安市委副主委李煦专程慰问盟员教师战鸿德和冯鹏程。
9月7日上午,戴宏科一行首先来到战鸿德老师家。99岁的战老精神矍铄、思路敏捷,讲话声音洪亮,他表示,民盟的领导能来看望他,他非常高兴,虽然退休了,但他一直通过《中央盟讯》、《陕西盟讯》、《西安盟讯》等资料关注着民盟的工作和发展,随时准备着为民盟的事业继续发光发热。戴宏科关切询问了战老的生活、健康等情况,代表民盟向战老表示问候。他说,您是教育界的老前辈,民盟的老前辈,是民盟的宝贵财富,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随后,戴宏科一行来到冯鹏程老师家。86岁的冯老退休后,虽饱受足疾折磨,但他不改初心,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宋绮云传奇》《柳青的故事》《英雄,人民不会忘记》《抗日名将张灵甫》《张灵甫纪事》等书籍,并获得了西安市委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冯老感谢民盟组织一直惦记着他,逢年过节总来看望,他也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盟员,每出一本书,每获得一点成绩,都会第一时间汇报给组织。戴宏科主委向冯老表示节日的祝福,他说,冯老这样的老盟员是我们所有盟员的榜样和楷模,我们一定要多宣传、多推广,以后要挖掘更多老盟员的优秀事迹,以此激励年轻盟员更加努力上进。
民盟西安市委教育专委会主任、长安工委主委马号武,民盟雁塔工委主委李小红,民盟西安市委机关部分同志陪同慰问。(李晓婷)
新闻链接
心如少年时 晚霞胜晨曦
战鸿德,1919年4月生,山东莱阳人,1937年开始从教,1956年加入民盟, 1987年从西安速成中学(西安市85中前身)退休,从教半个世纪。半个世纪的教书生涯中,他殚精竭虑,启蒙后学,为国培养栋梁之才;他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愧于“教师”这样一个神圣的称呼。
曾经的从教生涯中,战老始终持之以恒信念坚定,把事业看得重于生命,把信念当作终生的追求。他的内心境界高尚、纯真、无我,他淡泊名利,把为人师表、精于教学视为一生的追求。
如今,他已退休三十多年,但他依然心如少年时,从不放弃追求生命的价值。他笔耕不辍,想在有生之年为后人留下点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这样一个简单信念的支撑下,他出版了《老子新注》一书。他说:“我教了一辈子书,如果有机会,我现在还是愿意站在讲台上,去给学生讲讲课,去把我这一个世纪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分享给年轻人。”
如今,老人又在筹划自己的第二本书《人性》。让我们期待这本书早日出版,让夕阳闪耀出如晨曦般的绚烂光彩。
最美夕阳无限红 笔耕不辍结硕果——记盟员教师冯鹏程
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有6支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转战鄂豫陕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陕西的秦岭南北、汉江两岸,都留下了当年红军的足迹。那段远去的历史,像宝贵的遗产,吸引着一位退休老教师数年奔波在乡野村寨,从山山水水中,从耄耋老者的口中去寻找,光记录红军故事的手稿就留了几百万字。
退休教师痴迷“先烈故事”
这位退休老教师名叫冯鹏程,长安区甫张村人,今年86岁,曾在多所中学担任外语教师。在很多人眼里,冯老师是个不会享清福的人,按理说,他退休后回归田园,应享受安祥清静的晚年,但他却偏偏给自己找了份苦差事。从十多年前开始,他就把目光投向曾在家乡这片土地上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先烈身上,用文字为他们树碑立传。他深入田间地头,从亲历者的口中追溯往事,从前些年在长安蒲阳村、皇甫乡寻访“宋绮云传奇”、“柳青的故事”,到后来沿秦岭一带搜寻红军长征的故事,十年间,他历经一千多公里的行程,访问了近百名知情老人。那些来自民间记忆深处的片断,经过他的文学加工,形成的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这位老人矢志不渝、以苦为乐的创作精神更是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
“土作家”的两样宝
距离冯老师家几十公里路外的长安库峪、引镇一带,是当年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长征路过的地方,有些村子还曾住过红军,这里自然成了冯老师采访的“根据地”。从家到那儿的一段路程,他骑车不知走过了多少次。每次外出采访,冯老师总随身带一个馍兜,里面除了几块做干粮的锅盔馍外,还少不了一样糕点和一盒卷烟,这是他寻访途中少不了的两样法宝:“我到个地方,看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就凑上前递根卷烟,搭上话后,再细细打听当年红军的事情;了解到谁家有故事可挖,就拎上糕点,登门造访。”这种特殊的表达诚意的方式,真打动了不少老人,他们都乐意把记忆里有关红军的故事毫无保留地说给冯老师听。
冯老师曾听说,1937年红七十四师曾在大峪口、白道峪、胡留村、南寨等村庄驻扎,就挎上馍兜,骑上自行车,到距家40公里外的沿山一带打听,见了老人就问,常常是在村头树下席地而坐,一边询问一边记录,直到日头压山才骑车回家,有时谈得意犹未尽,他就在第二天赶个大早,回到原地继续采访。一次,他听说滦镇八里荒村一户人家藏有一把红军刀,忙赶去采访,不仅见到那把至今仍锋利无比的马刀,还从主人王军奇的口中了解到当年他们家收留救治一红军小伤员的曲折故事。为了了解这个故事的更多细节,冯老师多次拎上烧酒,骑车到王军奇家,在炕头上一边敬酒、一边了解细节。还有红七十四师当年在汤峪、引镇、大峪一带打土匪、除恶霸的故事,也都是他从当地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口中挖掘出来的。
寻访还将继续
为了搜寻更多的红军故事,2003年,时年70岁的冯鹏程老师自费坐车到商县、丹凤、商南、山阳、蓝田、周至、镇安、柞水、户县等地采访,饿了啃两块干饼、渴了随处讨口热水、累了投宿于最便宜的旅店。但这趟“寻访苦旅”却让他兴奋无比,他把自己比做一个采花人:“到了这里才发现,遍地都是大红花,一朵比一朵生动、一朵比一朵新鲜。”在那里,他重走了红四方面军当年西进的路线、瞻仰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等烈士长眠的陵园、并寻访到一些仍健在的红军老战士,他们都已是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了。
“再不做寻访记录,那些故事就要被带走了。”这让人生也进入暮年的冯老师有了一种紧迫感,他一趟趟地寻访知情人,搜集生动鲜活的素材,几年下来,仅他整理出来的访问笔记就有几百万字,案头上他用过的、写得密密麻麻的手稿,称起来也有几十公斤重。
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只身千里的寻访之旅充满了艰辛、也存在危险。据了解,他在柞水采访时,曾遭遇山洪暴发,差点被大水冲走;在宁陕县寻访烈士陵园时,因天黑被困在深山密林……但一路上搜集到的生动鲜活的故事以及细小的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情操、军民深情,却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
要问冯老师做这些事情的初衷,他说,自己一辈子从事教育,在岗位上给学生们教授知识,退休后则希望写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启迪和教育学生。早在2005年,冯老师搜集创作的记录了近百个红军故事的《英雄,人民不会忘记》一书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被有关部门推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读本。
多年的创作过程,凝聚着冯老师超人的毅力:他每天凌晨不到5点就起床,天不亮就出发,晚上回家吃过饭,就摊开本子写笔记。家人、朋友和学生,也都劝冯老师“不敢再玩命了”,冯老师却总是一笑了之。近年来,他先后出版发行了《宋绮云传奇》《柳青的故事》《英雄,人民不会忘记》《抗日名将张灵甫》《张灵甫纪事》等书籍。其中《柳青的故事》荣获西安市委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优秀作品奖;《英雄,人民不会忘记》荣获市委宣传部二等奖。《张灵甫纪事》一书约20万字,于2018年5月出版发行。
编辑: 大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