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记者从全市教育系统“名校+”工程行动计划推进会上获悉,西安《“名校+”工程行动计划(2018-2021年)》出台。会上明确了“名校+”工程目标任务,到2021年,全市共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140个,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组建方式“一长多校” 四种结对方式
根据“名校+”工程目标任务,到2021年,全市计划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140个,其中2018年60个,2019年25个,2020年25个,2021年30个。旨在通过实施“名校+”工程,培育更多“名校”,提升更多普通学校,不断缩小市域内城乡、区县和校际间办学差距,推动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名校+”组建方式为——
各区县(开发区)教育局结合实际,将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师资雄厚、质量一流的学校作为“名校”,将发展潜力、提升空间大的学校或新建学校作为“+校”,组建一批“名校+”教育联合体,形成“名校”引领“+校”快速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结对方式,可在相同办学性质和不同办学性质中按中小幼对应办学层次结对,即“公办+公办”“公办+民办”“民办+公办”“民办+民办”等四种方式。结对范围,可在大学区内、跨大学区、跨区县行政区域结对实施“名校+”。
据悉,我市将运用“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结对提升等管理模式组建“名校+”。任命“名校”校长兼任一所或多所“+校”校长,对“名校+”实施全面统一管理。学校举办者通过与“名校”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实现“名校”对“+校”的全面统一管理。在同一性质同一学段“名校”兼并“+校”,在办学软硬件方面全面融合,实现同一个法人、校长及管理团队,实施统一校园使用、统一教师安排,统一招生编班,统一教育教学,统一管理考核。
统筹管理 调配交流教师比例不低于20%
我市将统筹组建“名校+”。各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统筹规划,负责遴选“名校”、确定“+校”,经市教育局核准后通过命名,更名、授权挂牌等方式,分期分批结对组建“名校+”。
统筹改善办学条件。市、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校”的投入,采取“集中投入、整体提升”的方式,切实加强“+校”的校舍建设、完善部室、更新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使“+校”的面貌整体改观。“名校+”统筹使用场馆、实验室及设施设备,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
统筹配备管理团队。要求各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要统筹做好“名校+”管理团队配备,提升管理团队能力和专业水平。对跨区域、跨体制的“名校+”,校长一般由学校举办者聘任,副校长及中层干部试行“双向任职”,实行一体化管理。任职一般不低于三年。
统筹配置教师队伍。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授权“名校+”校长统筹管理“名校+”教师,由校长根据实际工作和学校发展需要,“名校”“+校”合理调配交流教师,比例不低于20%。特别是将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均衡安排到“名校+”内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任教,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升。实施体音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走课制”,建立同步绩效考核办法,互派教师享受大学区教师交流补助政策。
统筹教学
“名校”“+校”教育教学活动“六同步”
统筹开展教育教学。“名校+”实行统筹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构建“六同步”工作机制,即教育教学计划同步、课程安排同步、备课教研同步、教学进度同步、教育活动同步,教师培训同步。充分发挥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作用,加强“名校”与“+校”的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线课堂,使“同上一节课”成为常态教学模式。将定期联合开展培训、讲座、教学观摩等。
统筹施行质量监测。对“名校”和“+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实现全程“捆绑”监测,按同一标准监测诊断,同一考卷评判效果,客观反映校际间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队伍共同发展,学生成长共同进步。教育质量同提高,学校文化同繁荣。
根据计划要求,“名校+”工程实施情况接受社会评价和监督。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要盘活教师编制,采取互补余缺的方式,适当增加“名校”教师编制和中、高级岗位比例。对交流3年以上(含3年)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
今年全市组建 “名校+”教育联合体66个
记者获悉,在广泛征求各区县、开发区和学校意见的基础上,2018年全市实际上共新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66个(比原计划增加6个),涉及学校147所(“名校”66所,“+校”81所),其中中学28个,小学33个,学前教育5个。
23日,在推进会上,“名校+”教育联合体代表现场签署了《“名校+”结对提升协议》或《“名校+”委托管理协议》,市教育局向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等50所“名校”和“+校”代表集体授牌。
(任 娜 郭 蕊)
编辑: 大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